桂林市免费24小时认可房屋安全检测鉴定单位
桂林市免费24小时认可房屋安全检测鉴定单位
根据现场查勘、检测及抗震复核验算结果,并查阅相关施工图设计文件,依据国家相关鉴定标准和技术规范,经综合分析认为:
a) 该建筑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建造时已考虑抗震设防设计,建筑物使用至今已达二十余年,使用过程中维护修缮状况良好。目前,建筑物主体结构基本完好,除曾因使用要求将三层东部一道承重内横墙体构件拆除,并采用钢结构格构式扶壁柱及托梁对楼板进行托换外,其余可查勘范围内楼(屋)盖梁、板及内外墙体等承重构件均未见明显开裂、变形等结构性损坏现象。根据现场抽样检测结果,该建筑所抽测首层至四层墙体构件砌筑用砖强度等级均满足原设计的砖强度要求,但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均偏低,不满足原设计的砂浆强度要求。经照接建一层轻型钢结构办公用房的实际荷载作用情况,以及按该建筑墙体构件的砌筑用砖及砂浆强度实际检测情况,原建筑、结构设计尺寸、结构布置、构件截面尺寸等条件依据原设计要求,对该建筑原主体结构进行承载力复核验算,结果表明:该建筑首层及二层部分承重墙体构件受压承载力不满足接层改造后实际荷载作用要求;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该建筑鉴定单元安全性等级评定为Csu级,需采取相应加固措施后方可实施后续接层改造。
某小学教学楼为砖混结构,楼板为预制板,原设计用途为小学,现用途为幼儿园。该工程建于1960年,地上四层,建筑面积为1700m2,采用毛石、条形基础。建成后投入使用至今,曾历经数次改造、粉饰、装修、变更用途,2009年曾进行抗震鉴定加固。
2、现场检测
2.1调查房屋使用功能情况
对该教学楼的使用功能情况进行调查,该建筑物使用功能良好,未发现渗漏、变形、裂缝或门窗损坏等情况。
2.2调查基础形式、构造措施等
利用现场询问、开挖、局部破坏、利用钢筋位置测定仪进行无损检测等方法对该工程的基础形式、构造措施等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基础为毛石、条形基础;
(2)该工程原施工未设置圈梁、构造柱,2009年进行了抗震加固:在建筑物外侧增设构造柱和圈梁,内横墙楼、屋盖处增设箍筋拉杆;
(3)转角及纵横墙交接处无拉结钢筋;
(4)预制板与外墙交接处无浇筑板带。
2.3构件混凝土强度抽样检测
采用回弹法对该工程圈梁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检测,根据《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附录B的规定对测试龄期混凝土进行强度换算。
2.4砌筑用砖及砂浆强度检测
采用回弹法检测砌体中烧结粘土砖砌体抗压强度,采用点荷法检测砂浆抗压强度。检测数据见表2.4系列(砖的检测数据表格略)。
3、检测鉴定结果分析
该教学楼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该工程不符合现行规范强制性条文要求项如下:
(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7.3.8条,该工程楼梯间钢筋配置与规范不符(该工程楼梯间砌体未设置压墙筋和钢筋网片),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大梁支撑长度与规范不符(支撑长度240mm,小于500mm);
(2)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6.2.1条,预制板支撑于外墙时,应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5的混凝土浇筑成板带,该工程与规范不符;
钢结构破坏部位
钢结构的震害主要有节结构的整体倒塌、构件的破坏和点连接的破坏等三种形式。
3.1 节点连接的破坏
3.1.1 框架梁柱节点区的破坏原因
对节点破坏原因的分析:a.裂缝主要出现在节点下翼缘,是因为钢结构梁上翼缘有楼板加强,并且上翼缘焊缝无腹板妨碍施焊;b.梁端焊缝通过孔边缘会出现应力集中,引发裂缝;c.梁翼缘端部全熔透坡口焊的衬板边缘形成人工缝,缝隙在竖向力作用下扩大。
3.1.2 支撑连接的破坏
采用螺栓连接的支撑破坏形式,包括支撑杆件螺孔间剪切滑移的破坏、节点板端部剪切滑移的破坏、以及支撑截面削弱处断裂。支撑是框架一支撑结构当中Zui重要的抗侧力部分,一旦发生地震的时候,它将首先承受水平地震作用,如某层的支撑发生破坏,将使这个楼层成为薄弱层,造成严重后果。
3.2 构件的破坏
3.2.1 支撑杆件的整体失稳、局部失稳和断裂破坏
当支撑构件的组成板件宽厚比较大时,往往伴随着整体失稳出现板件的局部失稳现象,进而引发低周疲劳和断裂破坏,这在以往的震害中并不少见。
3.2.2 钢柱脆性断裂
在1995年阪神地震当中,位于芦屋市海滨城高层住宅小区,小区当中的2l栋巨型钢框架结构的住宅楼共有57根钢柱发生了断裂现象,所有箱形截面柱的断裂都发生在14层以下的楼层里,并且都是脆性受拉断裂,断口呈水平的形状。
3.3 结构的倒塌破坏
1985年墨西哥发生的大地震中,墨西哥市的某个综合大楼的3个22层的钢结构塔楼之一发生倒塌,其余2栋钢结构塔楼也发生了严重破坏,其中1栋已经接近倒塌。这3栋塔楼的结构体系都是框架-支撑结构。有关分析证明,塔楼发生倒塌或者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纵横向垂直支撑偏位设置,从而导致刚度中心和质量重心相距太大,所以在地震中产生了较大的扭转效应,致使钢柱的承载力小于作用力大于,引发了3栋相同的塔楼发生了严重破坏甚至倒塌。由此可见,规则对称的结构体系对抗震是十分有利的。
该建筑采用纵横墙共同承重形式,房屋基本开间尺寸为3.6m、7.2m,进深尺寸为5.1m,Zui大横墙间距为10.8m。外墙厚370mm,内墙厚240mm,首层墙体设计采用100#机砖(相当于砖强度等级MU10)、100#混合砂浆(相当于砂浆强度等级M10)砌筑,二至四层墙体设计采用100#机砖(相当于砖强度等级MU10)、50#混合砂浆(相当于砂浆强度等级M5)砌筑。该建筑于外墙四角、楼梯间墙体四角、部分内外纵横墙体交接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构造柱截面设计尺寸为240×240mm、240×300mm;内、外墙体于楼(屋)盖板下皮标高位置设有钢筋混凝土闭合圈梁,圈梁截面设计宽×高尺寸分别为240×180mm、360×180mm、360×305mm;构造柱及圈梁构件设计混凝土标号均为200#(相当于混凝土强度等级C18)。
经检查,该建筑墙体砌筑质量一般,砌体砂浆饱满,但表层灰缝砂浆局部存在松散现象;同时,该建筑曾因使用要求将三层东部一道承重内横墙体构件拆除,并采用钢结构格构式扶壁柱及托梁对楼板进行托换支承,托梁、扶壁柱采用角钢焊接制作,因该道内横墙的拆除改造,使该部位四层内横墙形成悬墙。目前,该建筑现状内、外墙体构件均无明显开裂及外闪变形等结构性损坏现象。